美国《国会山庄报》(The Hill)报导,一项公布在科学期刊《细胞》(Cell)的新研究,首次确认有助预测某人是否会出现新冠长期症状(Long COVID)的4大因素。

这项研究追踪309名新冠患者,在不同的时间点采集血液和拭子样本。

研究中确认了在预测新冠长期症状方面最重要的因素,是存在某些被称为自体抗体(autoantibodies)的抗体,会错误地攻击身体的健康部位。

Brain fog is real and a huge challenge for menopausal working women | The Star

研究作者之一、西雅图系统生物研究所(Institute for Systems Biology)所长希斯(Jim Heath)受访时说,一个人不一定要患有自体免疫疾病,才会出现自体抗体和面临较高的新冠长期症状风险。

“多数具有自体抗体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有这个东西。这是所谓的亚临床…也许你具有某种自体免疫疾病的风险,但还没发病。”

第2个会导致新冠长期症状的因素,是另一种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再活化。这种病毒在初次感染后通常会蛰伏在人体内、不会起作用,但若某人得了新冠病毒,就有可能让EB病毒再活化,可能导致演变为新冠长期症状。

第3个被确认的因素则是血液中导致新冠的SARS-Cov-2病毒量多寡。这个因素和EB病毒的作用表明,对抗新冠直接影响的新抗病毒药物,例如辉瑞大药厂(Pfizer)的口服药Paxlovid等,可能在对付新冠长期症状方面也有用。

第4个能预测COVID-19长期症状的因素更容易辨识,即患者是否患有第二型糖尿病。

虽然这4个因素在了解造成新冠长期症状的原因及帮助研发疗法方面迈进一步,但这些因素与新冠长期症状有关的机制仍未完全明朗。

 

轻症患者或也有后遗症  瑞士研究:3特征病评估风险

美国科学杂志《科学家报》(The Scientist)1月26日称,估计多达60%新冠肺炎病人在康复后6个月仍有病征,他们其实是患上被称为“长新冠”(Long COVID)的后遗症,轻症病人也有机会出现这问题。瑞士研究指,可以靠3个特征评估病人出现“长新冠”的风险。

瑞士研究团队1月25日在科学期刊《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公布研究报告,指医护人员或可靠3个特征来评估病人康复后出现“长新冠”的风险,包括抗体水平、病人是否患有哮喘,以及病人年龄。

Rich countries' access to foreign nurses during Omicron raises ethical concerns -group | The Star

这个团队有多人是来自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urich)的研究人员,他们在是次研究分析175名新冠肺炎病人的血液样本,并与40名健康人士的样本对照。

他们分析病人在患病期间的血液抗体水平,再在1年内持续追踪其中134人的情况。

团队发现,出现“长新冠”的病人在感染新冠病毒的初期,体内IgM抗体水平较没患上“长新冠”的病人低,他们感染新冠病毒的6至12个月后,体内IgG3抗体水平也较没患上“长新冠”的病人低。

全国广播公司(NBC)1月26日则称,人类对“长新冠”的了解尚不多,未有标准定义、诊断或治疗方法。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迪亚兹(Janet Diaz)2021年7月所指,“长新冠”症状可持续约3至9个月。

她称,最常见的“长新冠”的症状包括呼吸急促、认知功能障碍(即脑雾,Brain Fog)、疲倦;不过,新冠肺炎康复者总共报告过逾200种“长新冠”症状,包括胸口痛、语言障碍、焦虑、抑郁、肌肉痛、发烧、失去嗅觉、失去味觉等。

 

 

 

(报导整理自《多维新闻》/《中央社》)